今天是
|
|
|
|
|
|
濒危地方戏曲剧种面临失传可能
(日期:2023-05-16 点击率:6187 )
 

成武县政协特邀信息员、县文旅局局长汪远征(176****9366)反映:据统计结果显示,全国有348个剧种,其中分布区域在2个省区市以上(含)的剧种48个,分布区域仅限1个省区市的剧种300个。全国参加本次普查的戏曲演出团体共有10278个,其中国办团体1524个、民营团体(含民间班社)8754个。348个剧种中,共241个剧种拥有国办团体,其中120个剧种仅有1个国办团体;共107个剧种无国办团体,仅有民营团体或民间班社,其中70个剧种仅有民间班社。相比于《中国戏曲志》,未收入本次普查名录的剧种有60个。其中包括19个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编纂《中国戏曲志》前便已消亡,却被收入戏曲志的剧种;24个无任何演出团体,无艺人或有个别艺人,且无传承、无演出活动的剧种;17个无任何演出团体,仅存数名艺人,有传承、偶有演出活动,未完全消亡的剧种。这些已经消亡或濒临消亡的戏曲剧种以流布于民间的小戏占比突出。已知有记录的山东地方剧种有近40种之多,目前尚有专业剧团的仅剩14个剧种,70%的剧种已经消亡。

一、保护传承不容乐观

一是资金短缺,剧团仅靠政府经费勉强维持。2021年开始,山西实施文旅部戏曲公益性演出项目,每年购买26个濒危剧种各100场戏曲公益性演出,给予每个剧种50万元补助资金。受益于这一政策,濒危剧种太原秧歌唯一传承剧团得以维持至今。部分民间人士还通过自费筹办剧团等方式保护濒危剧种。安徽芜湖特有的地方戏曲梨簧戏目前主要依靠非遗保护项目资金和剧院其他收入“养着”。近两年来,安徽省文旅厅每年给芜湖市艺术剧院50万元项目经费,支持剧院每年开展100场公益演出,帮助梨簧戏恢复了公演,但算上新戏排演等开支,这50万元远远不够。例如甘肃现有省级非遗项目493项,近两年,省级财政每年下拨非遗保护专项资金1300万,除去传承人补助和组织管理等省级层面的费用,按每个名录一次性投入经费30万计算,一年只有30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得到资助。也就是说,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每个项目轮到省级财政的30万保护传承经费支持的一个周期要10多年。省级尚且如此,市、县级项目的处境可想而知。

二是人才流失,无法吸引专业人才进入。湖北随州市从2017年开展随州花鼓戏人才定点培养计划,但因工作身份、社会劳动保险、医疗保险、住宿用房、排练厅及后期生活保障都不稳定,且人均年收入不到3万元,首批招生已流失一半。同时,随州花鼓艺术剧院作为国家级传承保护单位,缺乏国家级的传承人,无专业音响师、专业乐队,司鼓、编舞、编剧、作曲、导演等专业人才匮乏。据该县汶上集镇反映,汶上集镇地方剧种牛双楼大平调剧团的演员年龄平均63岁,董楼村弦子股曲艺队演员年龄平均69岁,基本断绝了后备力量。

三是缺少演出机会和场地,行业吸引力下降。当前地方院团较难解决的问题是演出场地,一些民间剧团班社在旅游景区、茶馆等处寻找商业演出机会,或者以送文化下乡、送戏曲进校园的演出方式赚取劳务补贴。由于演出机会少,演员收入就少,从业人员就更少,戏曲传承更难,形成恶性循环。国家级非遗梁山灯戏、秀山花灯现在几乎排不出一场完整演出,无法形成传承培养体系,生存岌岌可危。甘肃平凉市灵台县独有的戏曲剧种灵台灯盏头戏,2006年被列入甘肃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自被列为省级项目以来,灵台灯盏头戏只在2012年由省级财政拨款非遗专项经费30万用以保护传承工作,此外基本没有其他专项经费来源的支持。

四是培训机会较少。据成武县文旅局反映,各级政府要在政策制定、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支持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由于该县没有专业学校,县内10个民间剧团,180多演员仅能每年参与省里组织的培训。但是每年上级给的名额都有限仅有(1-2名),参与培训的机会较少。

五是戏曲传承后继无人。甘肃省地方戏曲剧种共有各类从业人才691人,音乐人才161人,编剧人才23人,导演人才22人,舞美人才26人,其他管理人才3人。县一级剧团及各乡镇班社一人身兼数职。编剧、导演、作曲人才短缺。音乐人才中演奏员占总比90%以上,作曲类人才不超过10人,其中专职作曲不超过5人,各地县级的专业剧团都没有作曲人才。戏曲人才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共350人,占普查戏曲人才总数的37.7%,其余62.3%基本为农村民间班社的戏曲人才。其中甘肃省农村实用文化人才人员(甘肃省为鼓励民间艺人专门设立的农村文化人才的职称评定)21人占人数总比的2.25%。从学历层次来看,初中学历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39.5%,而高学历的研究生、本科两者加起来只占4%,低学历是甘肃省戏曲人才的突出特征。戏曲人才年龄问题也十分严重,在统计到的926人中,28岁以下13人,占到总人数的1%;28-50376人,占41%;50岁以上537人,占58%。戏曲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严峻形势显而易见。

二、建议

一是启动濒危剧种抢救工程。一方面,出台相关政策,由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提供濒危剧种传承所需的人头、场馆、演出、创作经费等保障;另一方面,单独列支抢救经费,抓紧时间录制现有演出,形成影像记录,抓紧整理各剧种剧目、曲谱等文献、口述资料等。

二是加强学校戏曲教育。组织各剧种戏曲专家,编写传统戏曲中小学生欣赏标准化教材,将传统戏曲欣赏纳入音乐欣赏必修课,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传统戏曲文化艺术的种子,培育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土壤。剧团可挂钩各级艺术学校,结对子学习保护、传承演出,参与帮助濒危剧种组团组班,为剧种的传承提供载体。

三是助力传统戏曲“熔旧铸新”。濒危剧种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才能真正演起来、传下去。例如,推动戏曲艺术与旅游演艺、舞台艺术创作、文化创意产业等工作相结合,不断扩大其影响力,使之成为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载体。

四是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学者与政府要积极应对,加强民间戏曲的保护传承,探索民间戏曲与当代人文化生活的契合点,在形式与场所的设置上要以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民间戏曲人才的作用。规范表演市场,提供经典剧目表演,做好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与参与,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实现戏曲资源的存储、管理和展示,为戏曲的传承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省政协转件单篇采用)

 
 
鲁ICP备120317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