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
|
|
|
孙凤云同志在《菏泽文化通览》、《曹州志》点校本首发式暨总结表彰会议上的讲话
(日期:2013-04-19 点击率:9918 )
 

在《菏泽文化通览》、《曹州志》

点校本首发式暨总结表彰会议上的讲话

2013418日)

孙 凤 云

 

同志们:

今天,菏泽市政协隆重举行《菏泽文化通览》、清康熙《曹州志》点校本首发式暨总结表彰大会。作为两书编纂、点校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参与者,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和高兴!在此,我代表市政协和参与两书编纂、整理、点校的同志们,向两年来一直关心、支持这两项文化学术项目的各位领导,向今天与会的各位学者、各位同志,以及向给予两书出版支持帮助的各单位、各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

《菏泽文化通览》的编纂和清康熙《曹州志》的点校,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菏泽市政协组织的规模大、参与人员多、学术力量强的重要文化建设项目,也是全市文化研究力量联合攻关的重大学术项目。在市领导的关心支持和直接领导下,全体作者齐心协力,严谨治学,忘我工作,历经两年多时间顺利圆满地完成了《菏泽文化通览》的编纂和清康熙《曹州志》整理、点校及出版任务。下面,我就两书编纂、点校的一些具体工作向大家汇报如下:

一、《菏泽文化通览》的编纂工作

《菏泽文化通览》作为《山东区域文化通览》(共18卷)卷本之一,其编纂工作从20104月开始至20126月结束,历经两年多的时间。为了保证本书按时高质量的完成,编纂工作启动之初,市政协就根据省政协编纂部的统一部署,首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编纂方案,并重点做了两项基础性的工作:

一是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运作机制。《菏泽文化通览》编纂工作,实行了由市政协主要领导亲自抓,文史委的同志靠上服务,学术主编具体负责的组织领导运作机制。市政协领导同志几次召开专门会议,传达省政协编纂会议精神,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文史委的同志当作一项重要工作,全力以赴搞好全程服务和协调;学术主编以高度的责任心,负责本书学术问题和编纂工作的研究、把关、指导,并亲自写样稿和帮助作者修改书稿。

二是组建高水平的编纂队伍。《菏泽文化通览》编纂之前,我们认真组建了两支专家队伍:一是由市政协选聘了1 名学术主编和4名市内知名专家为编审,负责担任本书的学术、文字统览。二是从宣传文化部门和高校聘请了多名学术水平高,对本市文化有研究的学者,组成了作者队伍。这两项基础性工作的较好落实,切实保证了本书的学术质量。

在《菏泽文化通览》整个编纂过程中,我们加强领导协调,主要抓好了三个阶段的工作。

第一阶段,20104月至8月,几经讨论修改拟定了《菏泽文化通览》的编纂提纲。这期间,由学术主编具体负责,召集全体作者采取领会编纂精神、查阅历史资料、讨论拟定提纲初稿、征求专家意见的方法,上下结合、反复修改,逐步完善,先后十二次易稿,从而确定了由省政协编纂部批准的的撰写提纲。这一符合菏泽文化原貌、结构合理、特色突出的撰写提纲,为本书进入实际编纂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20108月至20119月,作者集中精力写作,完成了全书初稿撰写。市政协组织全体作者遵照省政协编纂部提出的“质量在过程中实现,在管理中提升”的要求,各负其责,严谨治学,通力合作,集中时间和精力撰写初稿,并及时提供上编和下编各一章样稿,报省里指导和审查。对省编纂部组织专家讨论、审读形成的《样稿审读意见》,作者们认真领会,加深认识,进一步修改。最终,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了全书初稿撰写任务。

第三阶段,201110月至20123月,认真把关审改完善书稿。全书初稿完成之后,学术主编和编审根据省政协编纂部提出的“资料要丰,论述要精,层次要清,规范要严,行文要通”的二十字审改标准,对作者稿件认真进行了把关审改。省编纂部学术专家组的统审意见反馈后,又进行了修改,并请出版方面的专家提出意见,再次润色完善。这样几上几下、反复审改、精益求精的做法,对全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清康熙《曹州志》的点校工作

地方史志是一个地区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民俗、人物事件等基本情况的客观记述,是留给后人认识历史、研究历史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我们菏泽古称曹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史志编修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菏泽从明初至明末曾四次编修地方史志,可惜均遭散失,没有留下传世版本。到了清代,又三次编修史志。其中康熙十三年编修的《曹州志》是清代第一部史志,它上承明代的曹州州志,下启乾隆年间的曹州府志,是一部弥足珍贵的地方文献。这部史志存世七本,分别藏于北京、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地的图书馆。遗憾的是由于存藏不善,有的书页残缺,有的虫蠹霉变,有的字迹模糊,难寻完善之本。所幸2010年在上海几所高校图书馆终于找到一部较为完整的全本。市委、市政府和市政协的主要领导听到这一情况的汇报后,非常重视,决定开展清康熙《曹州志》的整理、点校工作,并拨付专款用于出版。

为了搞好《曹州志》康熙本的整理、重印,我们首先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顾问、市政协主要领导为主任的编修委员会。并聘请了几名对古代汉语精通、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家,担任本书的点校、整理和校对工作。同时,又特约辽宁高校的两名学者到上海、天津、南京、杭州等地的图书馆,对打印的整理稿件进行补缺、拾漏、修订。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一部基本体现当今文字风格、有利于研究和普及的清康熙《曹州志》点校本出版问世。

三、几点体会

《菏泽文化通览》的编纂和清康熙《曹州志》的点校,都是工作量十分浩繁的文化学术攻关项目,之所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以较高的学术质量顺利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从政协工作及学术研究的角度来总结,我们感到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领导高度重视,创造了优越的环境和条件。《菏泽文化通览》文字规模50多万字,时空从古至今,内容涉及社会、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清康熙《曹州志》内容浩瀚,文字艰涩,并且印刷多有模糊不清和残缺之处。如此繁重的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和前提。这两个项目的实施,首先得到菏泽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在出版资金方面提供了可靠保障;宣传、文史、史志、教育等部门和单位积极配合,也从人员、资料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市政协作为具体领导组织者,更是坚持把两项文化项目作为重大工作事项来抓,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及时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文史委的同志全力以赴,认真做好各项服务协调工作。事实证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有关部门通力配合,调动起各方面的力量,就能够在重大文化项目上有所作为,就能承担大任务,做好大文章。

第二,依靠学者骨干力量,引领了正确的学术方向。在两书编纂、点校过程中,学术主编和编审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忘我的工作精神,带动了整个作者队伍的积极性。他们及时与作者沟通研讨,在资料运用、观点提炼、体例格式、行文谋篇等方面,具体指导书稿写作,从而保证了编纂、点校工作始终沿着科学规范的学术方向发展,最终使书稿在全体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圆满完成。两书编纂、点校的成功,为我们今后在实施重大文化项目时,如何选聘好学术水平高、协调能力强的专家学者担当项目带头人提供了借鉴。

第三,组织高水平的作者队伍,保证了书稿的编校质量。两书编纂、点校任务的顺利完成,除得益于选聘了知名专家担任主编、编审外,组织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同样至关重要。在两书编校过程中,全体作者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克服种种困难,广泛搜集资料,集中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忘我工作,反复修改文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才智,从而保证了书稿的编校质量。今后我们组织重大文化项目攻关时,只有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大家齐心协力,才能为历史和未来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第四,政协加强组织协调,文史资料工作大有可为。在两书的编纂、点校过程中,市政协文史委的同志尽职尽责,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提供了优质服务,同时也锻炼、提升了组织文史资料汇集编纂的经验和能力。文史资料是人民政协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是一项具有统一战线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有了新的更加广阔的舞台。新时期我市政协文史工作应该与时俱进,加强组织协调,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文化强市战略,进一步挖掘、研究、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存史、资政、团结、育人”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作出更大贡献,

各位领导、同志们,《菏泽文化通览》的编纂,填补了我市文化研究的诸多空白,是学术研究的大突破;《菏泽文化通览》分上、下两编,上编纵览历史全貌,下编突出各地特色,是全市文化面貌的大展现;《菏泽文化通览》力求充分收集、挖掘、整理、运用所有相关资料,强调突出新资料的挖掘、整理和使用,是历史资料的全面大搜集;《菏泽文化通览》强调行文通俗、易懂、流畅、简明,让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与广大人民群众直接见面,是一次菏泽历史、文化、学术知识的大普及。清康熙《曹州志》的点校,古为今用,补遗修订,方便读者,惠及后人,也是菏泽方志史料的一次重要抢救、整理和传承。我们相信,在两书成功编纂、点校经验的激励和推动下,全市文史研究、整理、普及工作必将有一个大的发展;同时,两书成功出版必将让光辉灿烂的菏泽文化走向民间,走向基层,走向全国,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菏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贡献。让我们为此而继续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鲁ICP备12031761号-1